電子商務商標保護有“三難”
作者: 吳園妹 文章來源: 中國消費者報 本站發布時間:2010-07-26 00:00
1368
無需見面,只要輕點鼠標,就可以完成各類交易。電子商務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對商標權案件的審理帶來了難題。nn????北京海淀區人民法院近日調研發現,電子商務中,商標權遭遇侵權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商標被注冊為域名;2.商標被使用于企業名稱;3.在相同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4.網絡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等。這幾種情形并不是單獨的,有時候會同時出現在同一案件中。nn????隨著電子商務的商標侵權行為越來越多地以綜合化和新類型化的形式出現,商標案審判也出現了三難。nn????“一難”——商標保護管轄確定難。審理商標侵權行為,有管轄權的法院包括:被告所在地、侵權行為發生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三個所屬地的法院。如何確定電子商務行為的侵權行為地,現有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下并無明確規定。海淀法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的侵權行為地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在網絡環境下,確定著作權侵權和商標權侵權行為地具有本質上的相似性,因此網絡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的管轄地確定規則亦可適用于商標權案件。需要注意的是,在電子商務交易中,可能會涉及商品的交付,該交付的結果意味著一定行為的完成,應當視為侵權結果發生地。因此,該地點亦屬于電子商務活動中商標權糾紛的侵權行為地。nn?????“二難”——侵權主體判定難。依據證據規則,往往需要原告對侵權行為的實施主體負起證明責任,當事人一般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ICP備案信息、工商局經營性網站備案信息或被告在相關網站上的地址、電話等聯系信息用以判斷侵權行為人,但實踐中困難重重,原因在于電子商務以往缺乏實名制。如在海淀法院審結的多起商標侵權案件中,原告均因備案信息與被告名稱不符而主動撤回起訴。好在工商部門出臺的網店實名制規定對解決這一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nn????“三難”——網絡服務提供者責任認定難。電子商務中,網絡服務提供者并不直接參與商品銷售行為,故一般不會發生因商品銷售而引起的直接侵權行為,其行為大多是間接性的幫助行為。何種幫助構成間接侵權?按照侵權法的一般理論,構成侵權行為應當具有“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四要件;而其中判斷是否存在主觀過錯,明知和應知是重要的標準。“明知應知標準”實際上仍是一個不確定的標準,法院需要通過各種因素綜合判斷,如是否是馳名商標等。nn
注:本文轉載自中國消費者報,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